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国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增长超80%。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品质和休闲体验,出门旅游成为新常态、大趋势。
从淄博“赶烤”到哈尔滨冰雪,再到天水麻辣烫、开封“王婆说媒”,全国文旅事业的发展可以用“一城未平,一城又起”来形容。
毫无疑问,旅游业已成为扩内需、促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文旅热潮下,宿迁表现亮眼。数据显示,去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419.86万人次,同比增长20.3%;实现旅游收入450.31亿元,同比增长16.5%。两项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热辣滚烫”的文旅消费背后,宿迁还需要哪些“细思量”?
思量一:做大“节点”经济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宿迁再次开启“人从众”模式。假日期间,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梨兰春染”为主题推出系列活动,景区单日接待量均超过6万人次;季高·牛角村MOMO乐园推出动物大狂欢互动巡游等活动,门票收入达162.99万元。清明假期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76.18万人次,同比增长46.47%。
赏花、踏青、观景……“春游经济”的兴起,如同一曲春天的赞歌,奏响了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的新乐章。从更广的视角看,“春游经济”也可以是“夏日经济”“冰雪经济”等,关键在于抓住“节点”。
“节点”大到一年四季,小到各个节气、传统节日,这些农耕文明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为现代文旅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以谷雨节气为例,宿迁巧妙利用“雨生谷、谷生酒、酒生百态”的文化内涵,举办酒都文化旅游节。数据显示,2024年酒都文化旅游节期间,全市各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428.91万人次,同比增长40.95%,实现旅游收入30.69亿元,同比增长90.04%。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节气+文旅”“节日+文旅”模式将自然时令、民俗传统与旅游体验有机结合,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又开辟了旅游消费新场景。清明采茶、谷雨赏花、立夏尝鲜、冬至围炉……这些传统元素将碎片化的旅游场景串联成具有文化内涵的体验链条,将抽象的传统美学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旅游产品,让游客通过亲身参与,感受文化魅力,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满足差异化、沉浸式的旅游需求。
当前,这种新模式正蓬勃发展,逐步成为文旅市场的主流趋势。要让新模式行稳致远,还需立足实际、深耕细作,城市可以围绕特色亮点,持续打造热点“节点”、培育“节庆品牌”。
思量二:抓实业态“融合”
今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 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
从文旅到农文旅再到农文体旅,直至如今的“百业”,文旅的“圈子”很大、“链条”很长,最重要的是要会“融”。
就以工业和文旅这两个看起来距离非常远的行业为例,近几年宿迁就“融”出了新成果。如洋河酒厂就是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光大环保工业旅游区、秀强晶莹之旅工业旅游点等均入选了“省级工业旅游区”。
可以说,“工业+文旅”,不仅为一个地方增加了新的旅游“打卡地”、积攒了人气,对于工业遗产的盘活、工业文化的传播、地方工业品牌的塑造等,都发挥了难以替代的撬动作用。
对宿迁来说,比较成功的“融”还有“体育+文旅”。今年“迁马”共计吸引客流量301.8万人次,带动经济效益超3亿元。当“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新风尚,宿迁抓住机遇,积极依托马拉松、龙舟赛等赛事流量入口,通过加强跨界合作、强化消费联动、延长产业链条,把赛事“流量”加速转化为经济“增量”。
从“文旅+百业”的角度,宿迁正在积极打造“吃喝玩乐购”的最全体验。作为苏北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骆马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观光、研学、美食、住宿、文创、马术、游艇、垂钓等业态齐聚,真正实现“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这种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开拓新的旅游业态,进一步满足大众对个性化、多元化旅游服务的需求,也能够给其他行业“赋能”,最终形成“1+1>2”的多赢局面。
而类似的“旅游+”和“+旅游”发展潜力,显然还有巨大的挖掘空间,值得更多地方和行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以积极探索。
思量三: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在2025中国(宿迁)白酒之都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提出,城市要利用好历史与自然禀赋,根据地方文脉特点打造特色文化景观,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龚良的发言可谓一语中的。随着旅游消费升级,旅游不再仅是“看山看水看风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所以提供更多具有主题性、参与感、感染力的特色优质文旅产品成为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通过强化前端创意策划,宿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核与当代社会思潮的契合点,找准文化娱乐内容的鲜明主题与创意切入点。比如,项王故里景区围绕项羽、虞姬人物传说,将英雄美酒融入戏剧创作,编创《酒韵西楚》等;新盛街特色街区推出《新盛情缘》《摔碗酒》及街区路秀和灯光秀等,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式体验西楚文化和白酒文化。
从实践成果看,宿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做法,有力激发了文旅新动能。
在深挖特色的基础上,宿迁还结合现代科技和消费需求,创新文娱项目的表达和体验形式。如洋河酒厂利用全息影像、沉浸式剧场及3D交互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将地方特色与酒文化相结合,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
优质的文旅产品能给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这是一个基础,但若是想让城市出圈则要将地方特色做到极致,就是要打造城市IP。对于宿迁而言,当下也拥有“迁马”“梨兰会”这样的城市IP,但这些持续时间较短,无法提供“长期引流”。宿迁一方面要继续挖掘能长期提供稳定流量的城市新IP,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深耕和借势,深耕就是要注重IP的创意策划、名气培育、品牌叙事等,借势则要注重“创意混搭”。
IP与文旅的结合,可以极大地增强文旅供需的内涵与外延,并通过“IP+文旅”或“文旅+IP”衍生新消费需求、新体验场景和新业态产品,这也是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一业兴,百业旺”、激活文旅综合带动功能的主要路径之一。
思量四:“长红”要靠“内功”
其实从“迁马”“音乐节”等大型活动的举办中可以看到,庞大的客流量、一致的好评,都在彰显宿迁极具吸引力的城市形象。
再看今年清明假期,在全国多地“主打特色、开门迎客、吸引客流”的激烈竞争下,宿迁能够靠其独特的城市魅力、饮食文化、好客之情、细节服务征服广大游客,带动众多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让宿迁的“热度条”持续向前延伸。
显然,宿迁已经不是因一项活动而“火”、意外“出圈”那么简单,背后潜藏的是这座城市早有准备、厚积薄发的正向能量。
游客来了有好体验,游客逛了有知识“增量”,从吃住行到观景游玩,乃至对城市服务的第一印象,这些都是宿迁赢得游客好感的“关键变量”,也是把“流量”变“留量”的关键所在。
这些“关键变量”的创造离不开政府层面的积极介入推动和长期塑造维护。持续修好“内功”,宿迁正通过连贯的营销策略和一致的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推动文旅全域化保障,提高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在内的旅游服务质量,营造一个友好、便利、舒适的城市环境。
游客大量涌入也倒逼地方走出“舒适区”,更习惯接受外部的评价和监督,从而更有动力去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治理水平。由此带来的正面价值,显然就不局限于助推某个产业的发展了。
不难看出,在宿迁,以文旅火热促“人财两旺”,大有可为,也值得期待。(记者 刘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