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近年来,宿迁采取“示范引领+问题导向”双轮驱动策略,扎实推进改厕工作,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小厕所”改出“大民生”

宿迁:“小厕所”改出“大民生”

发布日期: 2025-04-15 来源:宿迁网访问量:【字体:

“上厕所再也不用遭罪喽,改造后的厕所卫生整洁,冲水设施方便快捷。”4月14日,沭阳县桑墟镇元兴村村民窦娟满脸笑意地介绍自家新改造的水冲式厕所。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宿迁“厕所革命”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宿迁以“厕所革命”为关键抓手,全力推进改厕工作。沭阳县桑墟镇元兴村和泗洪县归仁镇江桥社区作为改厕样板村(社区),先行先试,用实践为全市改厕工作蹚出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径。

改厕“零负担”,维护“有保障”

元兴村村民记忆中的旱厕是“蚊虫乱飞、臭气熏天”的景象。而如今,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厕所取而代之,村里家家户户的院子整洁有序,再也不见昔日简陋旱厕的踪影。像窦娟这样因改厕提升生活品质的村民比比皆是。

元兴村严格遵循宿迁市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标准,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并配套建设排气管等设施,从源头上保证厕所无异味、不渗漏。“不到一个星期,我们家的厕所就改造好了,不仅干净卫生,还安装了排气管,用起来非常方便!”窦娟说。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我们一定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元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蒋华明说,改厕费用由政府全额出资,村民可以“零负担”享受卫生厕所,这也让很多村民抛掉顾虑,纷纷响应改厕号召。近年来,元兴村全力推进“厕所革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村93户农户完成改厕,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

元兴村的改厕成果,离不开桑墟镇的整体规划与创新实践。作为沭阳县的改厕示范镇,桑墟镇探索出“管护、监督两手抓”的模式。桑墟镇改厕工作负责人邱政超介绍:“改厕期间,我们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实地监督,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镇里还建立了‘1+5’监管制度,组织群众代表、党员代表、乡贤代表等五方监督小组,全程监督改厕环节。”

桑墟镇建立的卫厕管护服务体系同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关注厕所的建设,更注重后续的管护服务。”邱政超说,镇里成立了卫厕管护服务中心,配备12辆吸粪车和9名专业服务人员,为全镇所有公厕、户厕提供粪污清掏处理及维修服务,村民通过手机就能预约维修、清掏等服务。

在资源利用方面,桑墟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将粪污资源化利用与当地农业产业相结合。与种植大户合作消纳粪污,与集中处理中心签订处理协议,还鼓励村民自主消纳液态肥,实现粪污全方位资源化利用,既保护了环境,又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

作为沭阳县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乡镇,截至目前,桑墟镇共完成22个村居的户厕改造工作,改造户数达14122户,显著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以点带面,从“示范户”到“整村推”

如果说元兴村的改厕工作重在后续管理,那么泗洪县归仁镇江桥社区则摸索出了一条从“示范户”到“整村推”的改厕特色路径。

江桥社区位于归仁镇北侧,过去家家户户用室外旱厕,生活污水随处倒。直到前些年,社区里开展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工程,支持居民改造室内卫生间,社区环境迎来转机。

“刚开始,很多居民对改厕有顾虑,觉得麻烦。”江桥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董宏说,为了打消居民的疑虑,社区通过建立改厕示范户,让居民实地参观体验,以示范户的产品质量、施工方式和使用效果作为整村改厕的标准。让居民们直观感受到改厕的好处。

社区居民王加彩是江桥社区第一家改厕示范户。“以前夏天上厕所都得捂住鼻子,很不方便。现在可好了,也没蚊子也没苍蝇了。”王加彩对改造后的卫厕赞不绝口。据王加彩说,他家的厕所改造完成后,吸引了许多居民前来参观。

社区居民赵传朋家里也换上了新马桶,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让他感觉和从前大不一样,他说:“以前觉得改厕麻烦,没这个必要,后来社区干部带我们去示范户家参观,看到新厕所这么好,大家都争着报名改厕!”

“为了确保改厕工作的长效管理,我们建立了专门的管护队伍,负责厕所的日常维护、问题检修和粪污清运等工作。”董宏说,每户人家的改厕编号牌上都登记上了管护人员的联系方式,方便村民随时反馈问题。

截至目前,江桥社区已改户厕208户,所有旱厕及小公厕均已拆除完毕。江桥社区改厕工作的推进,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归仁镇改厕工作的典范。

在改厕工作中,归仁镇注重以点带面,通过建立样板示范户和强化宣传引导,让示范户成为居民们了解改厕的窗口,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我们前期在全镇广泛摸排,收集群众的改厕意愿和建议,然后在每个社区(村)选择条件成熟的1—2家示范户,供其他群众参观借鉴。”归仁镇改厕业务负责人徐宁说,截至目前,全镇已改造卫厕1810户,其数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并且在老百姓当中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由政府先行采购改厕材料,在示范户建设完成后,后续的招标建设严格按照示范户标准进行,改厕工作的质量和一致性得到了保障。

归仁镇的改厕工作,不仅注重硬件设施的提升,更注重群众观念的转变。“改厕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自己的事。”徐宁表示。为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镇里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组织村民到改厕示范户家现场观摩,邀请专家讲解卫生户厕的使用方法及优点,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改厕的重要性。

全市“一盘棋”,改厕工作纵深推进

“厕所革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仅2024年,全市就高标准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66942户,其中新建改造47559户、整改达标19383户。

针对过去改厕工作中存在的标准不高、群众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宿迁采取“示范引领+问题导向”双轮驱动策略,确保改厕工作扎实推进。

“我们通过在每个村先行打造2—3户改厕示范户,每年建设至少10个改厕样板村,以样板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市改厕水平提升。”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沛说,示范户的高质量建设,让村民直观感受到改厕后的卫生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升,从而激发改厕的内生动力。

质量是改厕工作的生命线。宿迁通过紧盯材料、施工、验收三大关键环节,开展全流程监管,确保让每一座厕所都经得起检验。

“我们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化粪池、便器等厕具产品进行专项质量抽查,杜绝不合格产品下地安装。”周沛介绍,通过编印农村户厕改造工作手册和管理流程图、执行《江苏省农村户厕改造工作验收办法》,严格把控施工、验收环节,确保改厕户满意。

与此同时,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不定期开展暗访调研,将发现问题以通报或交办单形式进行交办,限定整改时限,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改厕工作不仅要“改得好”,更要“用得好”。宿迁秉持“三分建、七分管”理念,做好“后半篇文章”。通过广播、发放明白纸等形式普及卫生厕所知识,引导群众正确使用,并将改厕纳入积分制管理,动员群众保持厕所卫生。

宿迁还探索设立农厕服务站和维修点,配齐维修工具和厕具配件,明确服务标准和价格,制作改厕标识牌,公开服务电话,方便村民报抽和维修。在粪污处理方面,宿迁因地制宜,靠近城镇的村庄实施与城镇管网统规统建,其他村庄结合庭院经济和农业绿色发展,实现粪污还田就近消纳和综合利用。

这场“厕所革命”,改变的不仅是如厕方式。当村民用上干净的厕所,健康隐患随之消除,文明素养悄然提升;当粪污从污染源变为有机肥,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产业链得以延伸。宿迁的实践证明,“小厕所”里藏着“大民生”,更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和改造9000户。随着农村改厕工作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因‘厕所革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周沛表示,“我们将继续秉持‘小厕所、大民生’的理念,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让这项民生工程惠及更多农民群众,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马爽 陈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