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 ||
索引号 | 000000001/2025-00213 | 分类 | 市政府办文件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通知 |
发布机构 |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
文号 | 宿政办发〔2025〕11号 | 关键词 | |
文件下载 | |||
时效 |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现将《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3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为推动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发展,充分发挥保税功能优势,培育对外贸易、跨境电商和服务贸易新动能,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推动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标准建成、高质效运营,更好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全市“615”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托“保税+”功能,促进外贸增量与产业协同,扩大进出口规模,打造外贸新增长点。加快发展保税跨境电商,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赋能宿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拓展保税进口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模式,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提升中心城区消费“首位度”。2025年,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实现进出口18亿元;2026年实现进出口超25亿元;2027年实现进出口超35亿元,综合排名全国前30名、省内处于中上游水平,到“十五五”末,力争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平台。
二、重点任务
——推动保税贸易做大做强。依托保税物流中心功能优势,大力开展保税仓储、国际物流、简单加工及增值、进出口贸易等业务,支持企业运用保税政策开展进口设备更新,扩大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规模,助力全市对外贸易总量迈上新台阶。
——推动增量带动与产业协同。优化保税物流中心国际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快发展保税进口及出口结转,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集聚配套,以外贸增量促进我市重点产业提质扩能。
——促进跨境电商创新发展。加快发展保税跨境电商,促进保税物流中心与跨境电商综试区联动发展。创新“保税中心+商业”发展模式,建设进口商品区域性分销中心、进口商品直播基地,促进国内贸易增量提升。
——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对标国家和省优化营商环境标准,有序落实保税物流中心“分送集报”、“依申请检验”、外汇结算、出口退税、畅通物流通道等便利举措,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三、工作举措
(一)拓展保税贸易新增量
1. 做大保税进口规模。围绕食品、日用消费品、工业原料等重点领域,分类梳理企业进口需求,引入高质量、高引流、高能级项目,推动开展保税进出口业务。对已在本地进口企业,支持进入保税物流中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对通过市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物流中心进口企业,强化帮办服务和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实现进口本地化。到2027年底,力争全市生产企业保税进口规模三年累计超60亿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宿迁海关,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区管委会)
2. 拓展保税增量带动。依托保税物流中心、宿迁港口岸功能优势,推动橡胶、溶解木浆等大宗原料进口,打造一批保税进口集散中心,通过外贸增量促进我市板材家居、高端纺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构建“中心内进口+中心外销售”模式,辐射周边地区相关产业,促进消费批发业扩量提质,提升保税物流中心供应链带动能级。(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宿迁海关,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区管委会)
3. 推动流通加工增值。聚焦我市食品饮料产业,推动保税物流中心开展保税“加工”先行先试,围绕红酒、饮料等绿色食品以及保税货物在不改变化学性质前提下,鼓励企业对进口货物分级分类、分拆分拣、分装计量、加刷唛码等流通性简单加工、增值和溯源业务,提升进口增量及流通便利,不断丰富开放型经济新业态。(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宿迁海关,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区管委会)
(二)打造进口消费新高地
4. 抓好市场主体培育。积极招引大型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进入保税物流中心,吸引配套服务企业。深化对接引进头部平台,加快推进红酒等跨境电商业务落地,打造宿迁跨境电商进口集聚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实力强、前景广、链条长的跨境电商企业,支持保税物流中心运营主体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打造特色跨境电商载体。(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宿迁海关,各县区人民政府)
5. 做强跨境电商进口。加快完善跨境电商进口“生态圈”,扩大跨境电商“1210”进口规模。利用我市及周边区域公路、港口、航空、铁路等集成运输平台,推动保税物流中心与沿江、沿海港、国际陆港深度合作,发展区域国际采购、分销配送、国际中转等新业态,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数字化应用,大力开展对外贸易、跨境电商等业务,打造跨境电商进口示范标杆。到2027年,力争全市跨境电商企业保税进口规模三年累计超15亿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宿迁海关、市交通运输局)
6. 创新“保税+直播”发展。鼓励进口企业在保税物流中心落地进口中心仓,开展“保税+直播”“体验店+直播”等新模式,构建“前播后仓”保税直播生态。积极招引国内头部MCN机构及服务商,加快打造保税进口商品直播基地,构建“选品、直播、通关、配送”全链条生态。支持开展跨境电商直播创业,引领保税进口行业快速发展,促进消费升级。(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宿迁海关,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区管委会)
7.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依托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商微信商城,建设“宿迁跨境购”线上销售平台。鼓励保税物流中心企业参与“嗨在宿迁”消费活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网购保税进口+实体新零售”试点,探索“前店后仓”“即买快提”等进口商品提货模式,支持在中心城区和三县布局进口商品体验店,加强与大型商超、供应商、贸易进口商对接合作,助力打造消费新场景,扩大消费品进口规模,提升消费体验。(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宿迁市分行,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拓展保税出口新路径
8. 发展保税出口业务。发挥保税物流中心的“入中心退税”政策优势,支持出口企业开展保税结转业务,实现提前退税,降低资金成本。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利用保税物流中心开展深加工结转,进一步促进全市加工贸易发展,提高企业增值率。积极引进大型跨境电商企业,在保税物流中心布局出口集货仓,探索“集货仓”+“海外仓”两仓联动出口通关模式,缩短企业资金运转周期,降低物流成本。(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宿迁市分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区管委会)
9. 加强外综服企业引育。加强与大型贸易集团合作,推动在我市成立子公司,为企业提供报关、退税、信保、融资等外贸综合服务,发挥大型贸易集团供应链整合能力、全流程服务支撑作用,带动外贸总量提升,持续优化贸易结构。推动金融机构、商业保理机构为保税物流中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服务,满足企业“投融资”等便利需求。(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宿迁市分行,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区管委会)
(四)构建保税物流新通道
10. 加快物流快递配套。大力招引经营国际快递业务企业落户保税物流中心,为我市“大卖家”开通贸易账号,提供高效、便捷快递服务,增强区域竞争力,降低企业“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积极引进网络供应链平台型物流企业,推动整合快件网络、跨境物流等资源,拓展专业化、国际化、高附加值的国际供应链服务。市邮政管理部门持续强化快递行业监管,维护良好市场竞争秩序,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
11. “临港+保税”叠加发展。充分发挥宿迁港“公铁水”资源优势,加快与海运、铁运、空运贸易通道对接,构建“港口+保税+班列”国际物流体系,建设以宿迁港、铁路专线为支撑、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双向开放枢纽,支撑临港经济“三网合一”,服务我市绿色建材、绿色家居、食品加工等临港产业和带动装备制造、新材料、化纤、纺织服装、家电、新能源等多个产业快速发展,加速形成保税经济与港口经济、跨境电商叠加倍增效应。(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宿迁海关)
12. 优化通关服务水平。对标世界银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要求,持续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探索复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政策,指导保税物流中心企业用好“分送集报”“依申请检验”等通关便利化措施。按照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关于保税物流中心(B型)扩大试点期间适用税收政策的通知》《经常项目外汇业务指引(2020版)》等规定执行税务、外汇等工作,提升跨境贸易结算及退税效率。(责任单位:宿迁海关、市税务局、人民银行宿迁市分行、市商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召集市商务、财政、海关、外汇、税务、国资、交通、邮政管理等部门(单位)及各县区、功能区,定期调度运营情况,及时解决困难问题。按照“谁招引、谁受益”原则,对保进入税物流中心产生的进出口数据,统计归集到对应县区、功能区。
(二)强化项目招引。保税物流中心运营主体成立招商团队,聚焦保税需求企业和物流配套项目,制定营商招引策略,推动一批优质企业进入经营,市财政每年对保税物流中心运营发展给予一定的支持。市各相关部门和县区、功能区要加大对保税物流中心功能、政策的宣传推广,要用好保税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开展业务。市商务、市级区域招商合作中心等单位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助力推动保税招商工作。
(三)强化管理防控。宿迁海关、市商务局承担监管职责,督促保税物流中心规范有序运行。市外汇、税务、海关、商务等部门加强数据共享,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对企业订单、商品物流、海关申报、外汇收支等信息多维度大数据分析,严防走私态势及外来物种入侵,优化货物进出监管便利,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