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智慧。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们用粗糙的手掌转动科技的齿轮,用沾满露水的经验改写传统的脚本,让“面朝黄土”的坚守成为“向新而生”的时代注脚。
即日起,宿迁网推出“土地‘颁发’的专利”系列报道,聚焦宿迁新时代的新农民,探寻更多“田野发明家”的故事,记录田埂上生长出来的创新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活水。
宿迁网讯(记者 杨芹 臧子青)当农民把心思花在土地上,泥土里也能结出科技的果实。
4月21日清晨7点,泗阳县百春锦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百春锦蔬菜合作社”)的钢架大棚里,周相民熟练地按下遥控器,一台银灰色的自走式机器人缓缓启动,在松软的土地上精准地播撒种子。
“这台机器能自动调节播种深度,我设计的灵感来自小孩子的玩具车。”周相民说。
1980年,17岁的周相民在田地里种下第一颗“科技种子”。当同村人用“老把式”种地时,他跟着农技员搞起科学制种,让亩均效益从300元跃升至3000元。周相民表示:“种地不能光靠力气,还得靠技术。”
为西红柿浇水弯腰累人,那就让支架“吐水”;土豆被清洗后易氧化,那就设计清洗加沥干功能的水池;人工播种深浅不一,那就造台会“思考”的机器人……在百春锦蔬菜合作社的工作室里,32本专利证书按时间顺序排列,铺满了整个办公桌。其中最早的专利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周相民根据太阳能热水器蓄水常常漫水的现象,发明了自动关水装置,这个看似与农业无关的专利,却让他摸到了“用机械思维解难题”的门道。
周相民介绍,他最得意的一项发明专利是“西红柿自动浇水器”:用PVC管打孔串成滴灌管道,每亩成本不到500元,可以使用3年,被周边许多菜农效仿。
记者走进大棚,只见铁丝纵横如棋盘,蔓绳吊着番茄茎秆向上生长,每隔30厘米就有1根带孔的PVC管——既是支架,又是滴灌管道。“以往农民得弯着腰给每一株西红柿苗浇水,用上这个专利,不仅减轻了人力负担,还让西红柿的浇水效率不断提升。此外,我在管道接口处还安装了橡胶垫,这是特意增加的缓冲区,可以减少藤蔓的磨损。”周相民说。
“搞发明不是追潮流,得让农民一看就会用,用了能省钱,还能用得起。”周相民说,比技术更珍贵的,是共享理念。土豆初清理装置、基于多种环境模拟的智能感光式绿色蔬菜培育装置、塑料大棚的棚顶清洗装置、立体果蔬种植架……在周相民这里,所有专利都是“零门槛使用”。
当农民把“日子”种进土地,土地就会回赠希望。多年来,周相民通过百春锦蔬菜合作社带动近百名农民就业,年人均增收2000元。每年,周相民开课4期,不定时到田间地头教学。学员中有16人学成后建设家庭农场,3人成立合作社。百春锦蔬菜合作社种植的6种蔬菜获得“绿色产品认证”,2种蔬菜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
周相民站在连片的大棚前,身后是正在学习使用播种机器人的农户。“一家富不算富,让种地变成技术活,年轻人愿意回来,农村才有盼头。”周相民说。
事实上,周相民不仅是百春锦蔬菜合作社的理事长,他还是一名省人大代表。他一边用专利改写种植方式,一边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传递农民心声。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菜园建成公园,将劳动转换为体育运动,让广大农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农业现代化不能只盯着‘高大上’,更要接住‘烟火气’。”周相民站在花菜大棚里,望着农民挎着竹筐在大棚深处与地头间来回奔波。“农民把收割好的花菜放在筐里,筐放满了就要挎着筐从大棚深处走到地头集中包装,来来回回非常麻烦。”周相民说,他一直在思考怎么解决运输的问题。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新的专利又要诞生……
暮色浸染大棚,周相民习惯性地绕田埂走一圈。远处,几位农民围坐在一起讨论新学的嫁接技术。在这片土地上,32项专利接续“成长”,变成新的年轮——那是一个农民用半生光阴,在泥土里写下的“科技种田”答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